词,起源于隋唐时期,当时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还有“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等称谓,反映出它与音乐的紧密关联以及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诗歌,早期的《诗经》和《楚辞》以及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原本都是配合音乐演唱的。然而,随着音乐的演变,旧的音乐消失后,原本的歌辞逐渐转变为文字作品,与新的音乐相伴而生。如《诗经》在汉代已很少能唱,而六朝的乐府诗多数不再能歌,代之以诵读形式的古题乐府诗。
唐代音乐发生了显著变化,西域的“胡乐”如龟兹乐大量流入,与汉族音乐融合,形成了新的燕乐。燕乐主要在酒宴间流行,由文化素质较低的乐工和歌妓演奏。唐代燕乐曲目丰富,如《苏幕遮》、《赞浦子》等,许多曲子源于民歌,如《竹枝》、《孤雁儿》等。这些曲调的特性,使曲子词在娱乐功能中更显俚俗浅易。敦煌曲子词的发现,如《虞美人·东风吹绽海棠开》等,极大地推动了唐五代词的研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音乐舞蹈资料和大量词曲。
敦煌曲子词多为民间词作,作者广泛,主题多样,不仅有社会下层人士的创作,也有文人的参与。这些词作表现出初期词体的特点,如衬字、和声、双调等,体现出词体在初创阶段的试验与创造。词的初期形式较为自由,尽管粗糙,但这是词体发展不可或缺的阶段。与文人词相比,敦煌词更显清新质朴,俚俗,如柳永的词就深受其影响。
词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中晚唐时期,词的抒情倾向和语言风格受到了五、七言绝句及燕乐娱乐性质的影响。文人开始大量创作词时,词的内容和风格逐渐转向日常生活情感,语言更为凝练精致。刘禹锡等诗人尝试依照新兴曲调填词,进一步推动了词的多样化和专业化。晚唐温庭筠的花间词派,以及北宋柳永的词,标志着词的繁荣和成熟,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市井娱乐,扩展到了士大夫阶层。
总的来说,词的初期状态与后期发展,从民间到文人的转变,都体现了音乐艺术与文学创作的交融与演进。词体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试验、创新和融合的过程,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扩展资料
“曲子词”,是“词”在隋唐时期的早期名称之一。曲子词的特点,是因曲填词,先有曲调、再按其曲拍调谱来填制歌词。所以作词也被称为“填词”、“倚声”。“曲子词”源自民间,《敦煌曲子词》记录的作品取材宽泛、格律随意。经刘禹锡、白居易等诗人的引用和规范,到宋朝初期,曲子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格律,演变为宋词。再经苏轼、辛弃疾等*力拓宽其题材范围,宋词进入辉煌时期。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