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七年 ,苏东坡在北上的路上经过大名鼎鼎的庐山,欣然前去打卡。
登山之前,他信誓旦旦对朋友说: 这次去庐山,坚决不写诗不发朋友圈,立帖为证。
之所以立下这个FLAG,是因为一路美景实在太多了,应接不暇,五老峰、三叠泉、漱玉亭、三峡桥……风景名胜不可胜数,让见过杭州西湖之秀美、四川峨眉之壮丽、黄州赤壁之雄奇的业余背包客苏东坡都两眼放光。
再者关于庐山的诗,诗仙李白那首“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已成为庐山诗中的珠穆朗玛峰,无人能及,再写,恐怕也无法比肩了。
因此无事一身轻,登山的时候,他的心情还是比较轻快的。
5月,正是 旅游 的大好季节,天气晴朗,山川明媚,鸟语花香。
即使在北宋,这也是 旅游 旺季,游人比肩,因此苏轼虽然想低调,但还是逃不过追星族的视线。
这不,刚走到一半,庐山的游客和住民就沸腾了,争相传信: 苏轼来庐山啦!
不知道哪个家伙泄露的消息,苏轼忍不住“抱怨”:
我穿着草鞋拿着小竹竿,口袋装着几百块零钱来庐山自由行,可惜偶像光环太大,走到哪都被围观,唉,太红也是一种烦恼啊。
越往山的深处走去,越觉得美景处处,思绪纷纷。
五年前,他因为写诗讽喻新政,被关押乌台整整一年,差点被杀头,最终流放黄州,这才刚刚挪窝,准备去稍微好点的汝州报道。
在黄州的五年,是他痛苦地反思和沉淀自己的几年,他年少成名,幸遇贵人,得到欧阳修、梅尧臣等文坛大佬的抬爱,锋芒毕露。
然而树大招风,因为太高的才华,却也招来小人嫉妒和诋毁。
一朝跌入谷底,曾经人人争相结交,如今却避之不及,真正感受到世间冷暖。
他面对着黄州赤壁,俯仰古今,得到超脱苦难的智慧。
站在陶渊明曾经隐居、李白曾经游玩的庐山脚下,苏轼仿佛做梦一般,快乐得不太真实。
于是大笔一挥,又作了一首:
庐山有九十多座山峰,山峦起伏,青翠如画,俨然一副3D版《千里江山图》。
然而苏轼却有着陌生的感觉:这山峰跟女神一样,高冷不近人情,大概等以后再来成为老朋友了,才能和它亲近吧。
为了更好地欣赏庐山,苏轼决定住在山上的寺庙,一边与山中的僧人谈佛伦道,一边细细游览美景。
山中的僧人中不乏苏轼的粉丝,也不发追名逐利的俗人,在庐山上还发生了一件“蹭热度”的 笑话。
一日,苏轼游玩到黄龙山北的温泉院,见壁上有许多游客的题诗,便停下来 欣赏。
大部分都是游客随手涂鸦,平平无奇,但其中一首落款为“可尊”的诗作倒是引起了 苏轼的注意。
那首诗是 :
苏轼来了兴致,忍不住在下方题诗 :
苏轼本是为了斗机锋取乐,没有一争高下的意思,不想原诗的创作者可尊和尚消息灵通,听说苏轼和了自己的诗,便一路小跑,拿了第三首和诗前来和苏轼再战。
如果说可尊先前无意名利的题诗还可圈可点的话,这回为了蹭大文豪苏轼名气的诗却是庸俗不堪 ,低下至极,连打油诗都不如。
苏轼看到可尊这副急功近利的样子,觉得这人妄为出家人,竟然如此看重名利,当真可笑,便赶紧和朋友溜走 。
可尊和尚也不泄气,接着跑到另一处寺庙,见小和尚们正准备雕石刻字,便 不客气地说:我和苏轼和了三首诗,墨宝在此,劳驾你们给我刻上去 。
众人正准备把苏轼的诗刻上去,而且刚刚得知他在苏轼那里 讨了个没趣,便把他当作奇葩,不予理会。
苏轼在庐山游玩了十天,说好的不写诗,却忍不住写了七首。
然而,对于庐山,他真的了解吗 ?
他在山脚下,在山中,在山顶,各个角度都看过庐山,然而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那时候没有电影,他没办法对庐山有个全面的印象 。
庐山,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神秘?
是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的神奇 ?
是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 美丽?
或许都是,也或许都不是。
只因身在庐山,反而看不到庐山,这是因为我们总是用自己固有的观念,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 欣赏。
我们看到的,只是自己有限的视线和智慧所能看到的,却以为那就是世界的全部。
其实真实的世界, 远比我们看到的更为丰富。
苏轼身在庐山,却写了一首很不庐山的诗,这首诗,却也是关于庐山最有名的诗:
庐山的美,在于风景,也在于 心境。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