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读音:xiào。
校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战国末当已有此官,秦朝为中级军官,汉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到汉末,随着军权分散各地诸侯并起,校尉的名号开始多见,而地位则居于越来越多的各中郎将之下。
魏、晋、南朝及北朝魏、齐均置,属领军将军;北齐时属左、右卫府。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隋唐时期定例为武散官低品官号。
唐、宋、元、明六品以下,清只限于*品。明、清以卫士为校尉。明锦衣卫的校尉同差役。清除散官外,实职不用校尉名,仅为习称。
扩展资料
*产生于15-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职业军队建立的时期,*一词最早出现于1578年的法文当中,意为“等级的台阶,不同头衔的阶梯或职衔的等级”。
我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与西欧**职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
1894年,清朝*决定依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到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制。各国对*等级的设置,大都采用西欧式**。
元帅: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将军: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
校: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
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尉: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以后带尉字的*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清时的卫士和*品阶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士: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官职,秦以后间有袭用古制而以上、中、下士为官职者。
中国人民*从1955实行*制,1966年被取消。六届全国*二次会议通过的新兵役法规定,恢复实行*制。1988年7月1日,七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人民*军官*条例》,中断了23年之后,我军又开始实行新的*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校尉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