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龙灯始于明,盛于清,繁荣于当代。其发展经过了火龙、正龙、 肉龙三个阶段。早期的火龙用绳索、竹篓连接头尾,舞龙时龙身施放烟火,气氛热烈,场面活跃。但火龙有躯无肉,龙形象欠佳。中期的正龙头大颈长,以篓作节,节内点灯以代烟火,舞玩时龙首高昂,灯火蜿蜒,景象十分壮观。但龙体态不全,身躯仍少真实感。最后形成的肉龙,以彩绘纸粘糊龙身,龙体完整,有骨有“肉”。舞玩时头尾摆动灵活,躯体伸缩自如,内部盏盏灯火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龙身,熠熠生辉,美观动人。由于肉龙体态长大,舞玩时形如蠕动,故又称“蠕龙”。近几十年来,铜梁龙又在传统肉龙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设计,集狮头、鹿角、虾腿、鳄鱼嘴、乌龟颈、蛇身、鱼鳞、蜃腹、鱼脊、虎掌、鹰爪、金鱼尾于龙一身,且将传统闭口龙改制为张口龙,龙口内加做龙舌与口宝。新创的铜梁龙英姿勃发,神威贲张,大有吞云吐雾、气夺天地之概。
铜梁龙的特征可归纳为大、长、活三个字。“大”不仅指体形,且指造型夸张,美工上集国画、素描、剪纸、刺绣等技巧为一体,并参考戏剧脸谱的描绘手法,彩笔走脊、描箸,着重突出龙的气质,使其神采丰腴、气势磅礴。龙身长一般在24节左右,比例适中,舞动灵活。“活”是说舞龙操作中引入机械原理,研制出手摇、发条、电动等各种方式,使龙腾跃翻卷更加灵动潇洒,活灵活现。近年铜梁又开发出千姿百态的玩具型、装饰型小蠕龙,铜梁龙正进入人们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建国35周年庆祝时,九条铜梁龙盘旋翻飞于天安门广场,曾引起国内外观者的啧啧惊叹。1988年中国北京首届国际旅游年龙舞大赛中,铜梁龙一举夺得金杯。现在铜梁龙已超越国界,飞向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许多国家和地区。
龙灯之乡是指重庆铜梁,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部,西南靠大足区,东北连合川区,南接永川区,西北邻潼南区,东南毗邻璧山区,是铜梁龙灯的发祥地。铜梁每年都会有龙灯的表演,到了晚上一群人举着龙灯在耍,场面震撼。
龙是中华民族的神物,而铜梁则是久负盛名的“龙灯之乡”,早在公元600年前后的唐代,铜梁就有“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从清代开始,川渝地区便有“大足朝佛,铜梁观灯,合川看春”的民间俗语流传。铜梁龙灯、龙舞不仅在民间流行,还在国内外重大的比赛中稳夺金牌,同时也被纳入国家体育比赛项目。
扩展资料:
舞龙、赏龙灯是很多地方的春节民俗活动,尤其是在“中国龙灯之乡”重庆铜梁,每逢春节,龙灯点亮城市各个角落,舞龙更是一场接一场。 重庆市铜梁区素以“龙”远近闻名。“铜梁龙舞”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铜梁龙灯”是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
铜梁建县于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因境内“小铜梁山”而得名。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渝西丘陵与渝东平行岭谷交接地带,区域内低山、丘陵、浅丘、平坝、中丘、中谷、阶地河坝分明,地形地貌多样。
整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从东南向西北逐步演变为开阔的方山丘陵地带,毓青山、巴岳山耸立南部两侧,最高海拔近900米,地势险要。南北朝时期梁简文帝萧纲所作的《蜀国弦歌篇十韵》中,就有“铜梁指斜谷,剑道望中区”的语句形容铜梁地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铜梁——铜梁龙舞(铜梁龙灯)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