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网友
回答时间:2022-05-25 18:00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宣告了晚清的中国迈入了近代,在列强侵略不断加剧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并不断地从经济向*、文化推进着改革,深刻地影响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在晚清各项社会改革中,教育改革是最具成效的一项改革。中国封建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历程,经历了洋务教育、维新教育,新政教育三个改革阶段。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活动的驱动下,三次教育改革冲破了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和思想的重重束缚,从初步产生、逐步扩大到全面铺开,出现了许多自身发展的特点。下面对晚清教育三次改革的演变过程及特点做一简单归纳分析。
一、洋务教育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深,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文化渐次东进。洋务运动的发展呼唤着新式人才的出现。机器、大炮、轮船、电报这些西方先进技术是那些饱读八股文章的知识分子无法理解和掌握的。同先进的文化教育制度相比,中国传统教育的重仕轻学、不切实际的弊病日益明显暴露出来,迫于洋务事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曾国藩、李鸿章等倡导组织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的洋务教育活动出台。其主要内容为:(1)引进西式教育,开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办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如1863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这是一所培养外语翻译人才为主的学校,初设英文馆,后又增设俄文馆、法文馆、德文馆、日文馆,中国近代意义的教育事业正是从这里开始的。随后以培养军事、科技、翻译人才为特点的新式学堂在中华大地不断出现,前后大约创办了30所新式学堂。(2)首派学生出国留学。曾国藩认为“挑选幼童出洋肄业,因属中华创始之举,仰亦古来未有之事”“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喑熟,然后可以渐图自强”。从1872—1875年,洋务派选派了四批优秀学童120人赴美留学,开创了我国近代官派留学的先例,促进了新式人才的培养,便利了中西文化与教育的交流。(3)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增设天文算学,第一次把“西学”与“中学”同考,冲击了科举取仕的惟一性,动摇了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
洋务教育改革以引进新式学堂为主要内容,首倡留学教育作为补充,改进科举制度做为变革传统教育*的突破口,使中国近代教育在兼采中西以求发展方面迈出了功不可没的第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当然,洋务教育处于开创时期又具有明显的不足:兴学堂,派留学,大多出于外交、军事、经济上的直接需要,是近代化活动驱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洋务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而不是主动与自觉地进行改革。同时,由于洋务派认识不足,缺乏全方位的教育改革规划,改革措施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的引进西方利器,改革思想增新而不废旧,不触及对封建制度的否定,因而效果不明显。
二、维新教育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宣告破产,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进行了一场新的*制度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康有为、梁启超着眼于具体**变革的同时,正式发起了冲击旧教育制度的改革。其主要内容为;(1)开书院,办学堂,进行鼓吹教育革新思想和培养维新人才的活动。如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梁启超任总教习的时务学堂等。(2)积极与守旧派论战,提出“废八股,倡西学”的思想。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从而拉开了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3)变革旧教育制度。1898年颁布的变法诏书中提出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提倡西学,改书院为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选派留学生。
维新教育重视教育改革的*效用与社会功能。对此,康有为认为教育救国“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今天下治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维新派虽过高估计了教育的作用,但在当时能够重视教育,主张充分发扬培养新人、改造社会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同时教育理论改革也很突出。1896年康有为著《论师范》,成为清末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创者,将教育理论提上新的高度。概言之,维新教育在思想理论上建树特别显著,是最具理论探索的一次改革,在新的意义上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思想与制度。
三、新政教育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使中国人民蒙受奇耻大辱。迫于中外形势的巨变,慈禧太后不得不重拾维新派的部分主张和建议,把改革纳入自我调节的轨道,*施行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新政措施,使清末教育改革再现生机,并迅速全面展开,成为最具有突破性的一次改革。其主要内容为;(1)废除科举考试制度。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巨变,封建的科举制度早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更不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和推进社会变革的需要。时人深刻认识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业之望”。开创于隋朝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被废除了。结束了科举取仕的传统,为新式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扎根,从制度上根除了障碍。(2)推广新式学堂和鼓励出洋留学。据统计1902—1911年间新式学堂从700所发展到52500所,学生达163万多人;1901年留日学生不过200多人,1904年到3000多人,1905年增加到8000多人,1906年增至16000人。(3)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学制和进行教育行政机关的变革。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又修订且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从上可以看出,新政教育改革是最为成熟,也最具有成效的。废除科举制度,确立近代化的教育*,进行了除旧布新的全面改革,新教育取代旧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经洋务运动注入新式教育因素,维新教育做了肯定和推广,最终导致国人放弃了旧的*的教育制度。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
由晚清教育的三次改革可以看出:教育改革是推动中国近代文化变迁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教育改革与深刻的社会*经济革新密不可分;教育制度的变革直接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教育改革要取得成功,除了客观社会的需要,还要有当权者改革的决心和有效的措施。只有不断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新型实用人才,只有让优秀的人才承担起社会与时代赋予的使命,成为改造社会、推进中国前进的生力军,国家的改革事业才会有希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