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不着调,也可能是一种病呢,官方称之为失歌症(amusia),维基百科对其的定义是:它是一种对音调把握不准,有乐感缺陷的异常表现,常伴随着对音乐记忆和识别上的问题。它其实和我们的听力以及嗓子好坏关系不大,主要是由先天性原因(与生俱来,遗传因素等)以及后天环境(主要是发育不良、脑部损伤致使)所决定的。
有统计表明,有10%的人先天五音不全,唱歌跑调。其中的4%是先天性对音调精细识别的失敏。许多著名的人物,如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美国第18任总统格兰特、第26届总统罗斯福、*家切格瓦拉,以及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等,都是失歌症患者。
其实早在1825年,弗?戈尔(F.Gall)就曾提出人脑中的某个特殊区域存在着“音乐暗盒”,它会在创伤性事件后受到损伤进而影响人的乐感。而在1865年,法国医生詹尼?露?比多(Jean-Baptiste Bouillaud)首次对由大脑损伤而致使的一系列失乐症状进行了描述。尔后的1878年,英国科普作家格兰特?艾伦也对此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阐释。1890年,德国医生诺布洛克(August Knoblauch)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音乐处理的认知模型,并首次定义了amusia(失乐感,失乐症)。而直到百年后的2002年,第一份关于失歌症的正式研究性论文才得以发表。领导此项研究的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珀利兹(Isabella Peretz)教授,她们对失歌症者的脑部进行了全面的扫描,发现有大约一半的失歌症者在韵律认识方面有问题,且找到了一个与辨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的细微不同。他们推测,人脑中应该是存在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此部分发育不全就易导致失歌症症状。
一般说来,“失歌症”患者通常会有如下症状:听力智力和记忆力正常,对音乐感知度差;无法准确唱歌,但往往意识不到,甚至自以为是;对音乐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差,甚至常感到困惑。且由于言语交流过程中语音语调的广泛运用,失歌症者还可能由于无法准确把握交谈者语气而造成沟通障碍。对于遗传等原因造成的失歌症,目前尚缺乏相应的预防和治愈手段。但是,从小培养孩子对声音的辨别力和敏感度,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避免跑调的发生的。
诚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唱歌跑调的都是失歌症患者,其实大部分五音不全的人只是由于未接受正统的音律训练,乐感较差而已。他们对音节、节拍的高低不太敏感。这其中的相当?部分是可以通过发音训练得到纠正,而另一些(失歌症者)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才能得以改善。
和“五音不全”相比,失歌症者的最大特点就是唱歌跑调但自己却浑然不知,而且其空间处理能力一般都比较差。例如,给他们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建筑物照片,他们分辨不出照片上是同一幢建筑。由此科学家们曾推测,在大脑里,人对音乐中音高部分的处理可能与空间认知能力有关。且认为,在人的大脑中,空间处理与旋律识别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当这两项同时进行时,就可能因为存在冲突而使得错误率明显升高。
(答案整理自科学网)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