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儒、释、道?
“儒”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的长期演变而创立的宗教。
所以说,中国的本土宗教只有一个,道教。汉传佛教虽来源于印度佛教,不过,在经历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本土相关元素,进而自成了一个新的分支。汉传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和统治者的喜好分不开,尤其在南北朝时,诸多皇帝信佛,天下百姓也信佛,发展一度盛况空前。
既然,汉传佛教已经自成一个分支,那么,这结果是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的突变么?
“突变”这词更多应有于生物学,一段生物代码的变异,进而导致功能性的改变,但更多时则是有害的,也就是说,从本质来看,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样事物了。若是比较汉传佛教和印度佛教,渊源一直还在,不过表达方式更适合中国罢了。
其实,不需过多的去做理论上的推导,只需看历史上西去求经的高僧故事,就可知汉传佛教一直就没脱离印度佛教。若是完全脱离了印度佛教,这些高僧不需如此辛苦,跋山涉水去求得真解,而且,印度的高僧也不会陆续到中国,继续弘扬佛法。单从这一点看,汉传佛教之人是承认自己师承印度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之间,一些传教者翻过喜马拉雅山开始来到中国,不过,起初传播的速度并不快。《弘明集·道安传》里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四百余年才开始真正被中国人接受,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思想深入人心以及当时华夏在文化上极为自信,华夷观念根深蒂固。大抵是后来战争的时间过久,民众对于生活有了另一种认识,这时佛教有了广泛的信教基础。
当然,汉传佛教的快速传播,和皇帝的热衷也有极大的关系。梁武帝就是一位虔诚的信徒,为了宣扬汉传佛教,他还大量兴建寺庙,其中的白马寺就是第一座佛教寺庙。如此的氛围下,百姓也开始纷纷信佛教。其实,光有梁武帝一个皇帝信,还起不了普及的作用,那段时间的皇帝,似乎都对佛教有了兴趣,前秦的苻坚还派兵去抢人,这些君主的做法,自然推动汉传佛教的蓬勃发展。
不过,也并非所有皇帝都喜欢佛教,李渊做了皇帝,就下令要拆了少林寺,不过由于少林寺对秦王李世民有功在先,倒也免去一劫。从这也似乎可以看出,汉传佛教从开始时,就一直在致力于适应中国的水土,而中国的皇帝,也在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间切换。历史上除了梁武帝大兴土木,兴建寺庙外,还有两位皇帝热衷此事:
一是武则天;
二就是赵光义。
将这三位放一块看,其实,有些事情就很明了了。宗教不可能独立于一个国家的*环境之外,也许,当年梁武帝信教,的确是由于个人信仰,但是,他大修寺庙,其实,是在广纳天下贤士,只是这些一心向佛之人,并无太多*诉求罢了。
汉传佛教虽是印度佛教的一个分支,不过千年下来,光看其表现形式,还真的容易让人误会它已经脱离了印度佛教。就比如这饮食,汉传佛教讲究的是“吃素”,而佛教开始时,是可以吃肉的。这个规矩还是那个梁武帝给定的,于是,成了千年后的一个戒律。
再来看汉传佛教的菩萨,其实,也是来源于印度佛教中“菩提萨埵”,它和声闻、缘觉一起,共成“三乘”。它的意思就是:指求道之人所要达到的“大觉、大心”的那种境界。汉传佛教的四位菩萨太有名了,其中,观音菩萨最为民间熟悉,另三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以及地藏菩萨,各自有自己的信众,应化道场也不一样,不过,他们很多时候都会同时被供奉。
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也同属大乘佛教,它们为三大地理佛教,不过,表现方式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就说这四大菩萨,藏传佛教就没有。汉传佛教是受佛教中的北传佛教影响更多些。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首先在地域上就有区别,前者是在中原一带,而后者则是在*地区。二者的教义也有区别,前者修显宗,而后者则是密宗。
如果,要通俗理解二者的不同,那就是:汉传佛教重理论,而藏传佛教重实践。所以,在一般的人的认知中,看到的僧人不是在讲经就是在念经。这其实和中国本土做学问的氛围很是吻合。中国传统教育中,更多的则在于读经史,以至于,很早就流传出那句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从这也可以看出,为何汉传佛教可以发展这么久,而且,信众者也是越来越多了。
因为,它已经适应了这片土地,很容易融于普通人的思想中,宗教和文化本就是没法分割的,汉传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只不过,是调整了表现手法,至于核心内容,依旧是普渡众生,往生极乐。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