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小故事(一) 郑板桥为官倡导简肃,把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看成是桎梏,他察看民情,不像别的*那样八抬大桥,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大显威风,而是身着便服,脚踏草鞋,亲临乡下察访,即使在夜间出巡,也只让一个差役,提着写有“板桥”字样的灯笼引路,从不打“回避”、“肃静”之类的牌子。一次,山东巡抚包括向板桥索求字画,板桥画竹并题诗以赠: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般诗情画意,生动表述了板桥身在官位,却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乾隆十七年,潍县遇到天灾。板桥关心民瘼,呈请,赈济。然后,他的请赈惹怒了上司,遭到打击报复,被加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板桥遂愤然辞官,卸职返乡。郑板桥回到杨州,生活仍很贫寒,他在女儿嫁奁诗中写道: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陷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郑板桥一生历尽坎坷,廉洁爱民,于乾隆三十年放下了手中的如椽之笔,与世长辞。他身后留下的不啻是成百上千幅的“日画日诗日书三绝”,更是留下了一个两袖清风的清风楷模。 廉政小故事(二) 陈宾是清康熙年间的名臣,他廉洁爱民,一生“不以富贵樱心”,被誉为“天下清官”。 陈宾任台厦道时,应得公俸银三万两,他一两也不取,全部捐于修建炮台等公事。 康熙53年(公元1714年),陈宾任湖南巡抚,为了除弊便民,他提出“崇节俭以异民财”,“禁馈送以肃官箴”。他成其反对贪污,明确提出“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陈宾的这些规定,深得百姓拥护,也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勉。 陈宾后调任福建巡抚,第二年,暂兼闽浙总督。他奉命巡海时,拒绝沿海官吏供给招待,同时,把所得公费银一万五千两,拨充公饷,用于地方事业。康熙五十六年,陈宾决定奖励清廉属吏。规定下级官殒中,凡征收赋税时不究呼追索,中用重戥,不加火耗(火耗,明清弥补所征赋税银两熔铸折耗的加征),无挪移亏空者,均破格奖励,一次即奖励12名清廉*。 廉政小故事(三) 清朝雍正皇帝曾采取一系列措施,革除弊政,惩治贪污,整肃吏治。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行地方官“养廉金”制度。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雍正皇帝接受了山西巡抚诺岷等人的建议,首先在山西实行“养廉金”制度,即确定一定比例的“火耗银”(雍正时,火耗列为正税,存留地方备用),由官腐统一征收,提解布政司库,然后按期分发给各级地方官吏,作为正俸以外的“养廉金”。至雍正五年(1727年),这项制度正式在全国推行。地方官按品级和职务的高低,领取数额不等的“养廉金”,以解决部分地方官吏的低薪问题。 “养廉金”制度的实行,对于从积极方面防止官吏贪赃枉法,使地方官养成和保持廉洁的操守,具有一定的作用。 廉政小故事(四) 王公桥 南宋的王十朋,曾任饶州(今江西鄱阳县)地方官。饶州紧邻鄱阳湖,常有盗匪出没其间,百姓深受其害。王十朋到任后,宣布对盗匪将严加处罚,以敬效尤,一时间威震四方,盗匪闻风而逃。从此,饶州太平,百姓视王十朋为“青天”。 数年后,朝廷要把他调往 州。饶州百姓得悉后,纷纷前来看望,并联名上书意欲挽留。在难舍难分中,王十朋打点行装,毅然奔赴 州。但是,沿路的一座桥已被苦留他的百姓拆断,他只好绕道而行。乡民们知道无法挽留,便扶老携幼,痛哭流涕,送了一程又一程。后来,人们将拆断的槔修复,取名为“王公桥”。 “戒石”的由来 宋太宗在位期间,曾令全国各州、府、县衙署大堂前,立石一块,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戒石铭”十六字,全文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下天难欺。”这石称为“戒石”,使各级官吏进出均能见到。约140年后,南宋高宗颁黄庭坚手书“戒石铭”于各州府县。因此,后人提起“戒石铭”,都知道系黄庭坚所书。 这十六字“戒石铭”,并非宋太宗御制,也不是他的首创,而是后蜀主孟昶所作。孟昶虽是亡国之君,但为政却有可取之处。这“戒石铭”是他颁发境内各州县官吏的“为官守则”,全文共二十四句,宋太宗摘取其中四句。这四句用现代话来表达即:“你们领的工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老百姓容易被你们欺压,但老天爷是不容你们得逞的。” “公生明”三字,语出《荀子•不苟篇》:“公生明,偏生暗……此六生者,君子慎之。”又《荀子•正论篇》:“上公正则下易直,易直则易知,易知则易明,是治之所有生也。”也用现代话来解释:“在上的为官公正,导致在下的百姓都能明白事理,天下就太平了。”这戒石用了几百年,历经元、明两代,后有人以出入不便为由,将立石改为牌坊,文字刻在牌坊上,戒石遂废。现在戒石是看不到了,但保定市“直隶总督署”旧址还保存着完好的木牌坊。 县令拉纤 晚唐时,四川益章县令何易于勤政爱民,清廉正直。一次,利州刺史崔朴带着随从、宾客泛舟春游。当时,官船行至何处,就从当地征夫拉纤。 当官船行至益章时,有人发现拉纤的人中有县令何易于,于是就报告崔朴。崔朴得知后很吃惊,便招来何易于:“你身为县令,为何亲自拉纤?”何易于答:“方春,百姓忙于耕地、养蚕,时间非常宝贵。我足为县令,但没有其他事,所以来充役拉纤。”听完他的话,崔朴等一帮人满脸通红,赶忙下船,骑马走了。 斛律光持身节俭 北齐左丞相斛律光严于律己。带兵上前线时,部队安营扎寨不完毕,他不走进自己的军帐。若两军交战,他必身先士卒,冲杀在前。在朝理政时,他谨慎、务实,事必躬亲。平日生活十分俭朴,远声色,杜馈赠,罕见宾客。 后因仇敌离间,后主高纬疑其谋反而将其杀害。抄家时,仅得弓15张,箭百枝,刀7口,枣木杖20束,以及朝廷赏赐的槊2根。 雷义不收谢礼 后汉时,任郡公曹的雷义,曾依法使一个原拟判死刑的人免受死罪。该“罪者”出狱后,给雷义送去2斤黄金,以谢其救命之恩,但雷义坚决不收。后来,此人趁雷义农人未见,将黄金放到了雷义家的天棚上。 好多年后,雷义家修理房屋时,发现了天棚上的黄金。因该“罪者”已去世,雷义就将黄金交给了官府归公。 郭祖深食瓜报布 南北朝梁武帝时,郭祖深任后军行参军。他针对当时政弊,上书武帝:“陛下宠勋太过,驭下太宽,故廉洁者自进无途,贪苛者取入多径……愿去贪浊,进廉平,明法令,严刑罚,禁奢侈,薄赋敛。”其言论虽不为武帝所用,但不得不嘉其“直言”。 郭祖深不但口出良言,而且身体力行。他任南州校尉时,搜查奸恶,不避王侯权贵。他带兵严明,每有用兵之时,总是令自己的亲属为先锋,如有不从,立即斩首。他衣食节俭,常穿一件旧衣,“食不过一肉”,从不接受任何人的馈送。 百姓对他十分敬重。一次,一老妪送他一只早熟的青瓜。他推辞再三,实在无法,只好收下,后立即叫家人送了一匹布给她。 雍正“只信一半” 古时,*初到任,往往先极言吏治民生如何不堪,及过数月,则奏报已如何“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以示政绩。对此,清朝的雍正皇帝明确表示:“只信一半”,并要求吏部据实考察政绩,不要轻信汇报。 其当政时,某地一*为获取政绩,不分春夏秋冬,频繁征调民工大修水利,又强令“丁均出钱五百以资”。水利修成,奏报上来。吏部提议擢升他,但雍正派人一查,政绩是实,但却耽误了农业生产,加重了农民负担,“民主怨言”。 于是,他提笔批曰:“不允!”断了此人的升官之路。 “咸、苦、辣、酸”待巡抚 清朝,翰林院检讨王 运,为政奉公廉洁,生活极为简朴。他把住宅建在一条狭小的巷子里,大门做得很矮。王 运说:“我房子建在小巷内,来看望我的为官者,坐轿骑马都不能入内,可为国省金;大门作得低矮,可让来都弯腰低首思想贫苦百姓之疾苦。” 有一次,王 运的学生、山东巡抚喻成格来看望他。王 运特地办了咸鱼、苦瓜、辣椒和酸薤四碟小菜招待。席间,他对喻成格说:“你读书入仕,吃多了美味佳肴,今日我请你尝尝这咸、苦、辣、酸的味道。”喻成格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回去后,写了一副对联挂于书房,作为座佑铭:“谒恩师,遵训诲,处世须尝四味;礼贤士,察民情,虚心当低一头。” 从此,喻成格一心为民,做了很多好事,受到了百姓的赞颂。 烧船称钉 宋朝官办船厂,工匠常钻管理不善的空子,虚报用钉数,中饮私囊。造船*苦于钉子钉入船中,无法取出称量,只好听任工匠虚报多领。 有个叫许元的出任发运判官,上任后,想要革除这一弊端。一天,他来到造船场地,令工匠拉过一艘刚完工的新船,点火焚烧。船烧过错了,留下一滩船钉,他叫人将船钉集中过秤,称得船钉只相当于“所破(报销的)钉十分之一”。从此,以此船用钉数为参照,堵住了虚报用钉数的漏洞。 金额大写的由来 明朝初年,曾发生一重大贪污案——“郭桓案”。郭桓曾任户部待郎,任职期间,他利用职权勾结他方官吏,大肆侵吞*钱、粮贪污累计达2400万担精粮。该案牵连*众多官吏和全国许多地方的地主。 朱元璋闻知此案,大为震惊。他下令将郭桓等同案犯数万人斩首示众。同时制定了严格的惩治经济犯罪的法令,并在财务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其中较重要的一条就是规定将“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 杨坚惩子 隋文帝杨坚的三子杨俊,从小被立为秦王,十多岁做官,立了不少战功。因此,他根本不把国家法令放在眼里,指使手下人想方设法盘剥百姓,弄得民不聊生。隋文帝得知后,派人去调查处理,将杨俊的爪牙抓起了百十人。即使如此,杨俊仍然不思悔改,他让人照着皇宫的样子,给自己盖了官殿,用高级捍料涂抹墙壁,黄金和白玉铺垫台阶,房柱和门窗上镶着明镜和定珠……整日吃喝玩乐,鱼肉百姓。隋文帝一怒之下,下令撤了杨俊的官职。 大臣杨素对隋文帝说:“对秦王的处罚过重了,请陛下再考虑一下吧!”隋文帝严肃地对杨素说:“皇家子弟和老百姓,用的应该是同一个法律。你难产是想让工带头破坏国家法令吗?” 就这样,隋文帝最终还是撤了杨俊的官职,并且令人将杨俊宫里奢侈豪华的装饰全部毁掉。不久,杨俊就得病死了。 廉 石 清时,兴化有一任县官姓严名清,他刚上任就宣布:"兴化一方天,严清留清名。" 严清这人说到做到,他清正廉洁、办事公道,不收礼,不听谗言,人人称他"案案清,事事公"。转眼间,严清3年任期已满,清清白白,无人不夸。严清自己也很高兴,在离任时,他专门办了10桌酒席,在县衙上公开答谢众人,表示自己信守诺言,清清白白来,清清白白去。谁知在开席前,来了一个少年人,手上拎一条大青鱼,鱼上还贴了张条子,上面写着:"父不送行子送行,头上清来尾不清。"严清再看看那条青鱼,真是一身青到底,就是在尾子上洒了一点石灰水是白的。他晓得了:这就叫头清尾不清呀!事情出在今天的宴席上。严清即命人撤去宴席,开船启程。 严县令来时一把扇,去无一顶帽,空船一只,更无仆人,船轻压不住浪,他就叫船家搬了河边一块大石头压在船头上,自己坐在后舱,小船平稳前行。经过两天两夜,严清回到老家,他关照船家,别忘了把从兴化搬上船的石头带回兴化,并赋诗一首交船家带回:"头清尾不清,石头压船身,千里还青石,寄望后来人。" 几天过后,兴化的父老乡亲见到了石头和严大人写的诗,忍不住流下眼泪。那块石头被船家仍丢在水码头边。第二年春天,石头旁边长出了一支青竹。从此,人们把这块石头叫做"廉石",把旁边的竹子叫做"忆清"。 兴化的怪才郑板桥最喜画"石竹图"送人,一是怀念严清县令,二是对严清还有负疚感,因为那条大青鱼就是他叫儿子送去的。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