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阉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领袖)之间的边缘人物.由于一种*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汉武帝塑造主流*意识形态,规划制度,招揽人才,改革内政,建立币制与财政,决战匈奴,拓展外交,不仅重新奠定了汉帝国的制度基础,而且其宏谋远虑为此后直到清皇朝两千年间的中国君主法宪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当稳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 然而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武帝太初年间,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际和*异见,他对武帝这个时代的评述掺入了强烈的个人感*彩和主观意识的偏见. 班固的《汉书·武帝纪赞》试图纠《史记》之弊,其论汉武曰: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对汉武帝的雄材伟略基本给以肯定.但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则指出其仍有偏颇:"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汉武帝,则纯从理学道德史观的角度出发,谓: "孝武帝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资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爱忠直之言却恶人欺蔽.好贵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清吴裕垂《历朝史案》,则指出: "宋人竭中国之财力,纳币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脑涂地.退而渡江航海,竟以议和误国.则武帝所为,又岂宋人所能议乎?" 这个问题问得不错.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二是变古创制,创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统治的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的理想以及价值标准. 四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制订设计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的*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从16岁即位之初,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封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而投向了广阔的南海与西域. 古今之论汉武帝者,惟清人吴裕垂特具卓识.其论略曰: "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劳民也,盖欲复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尽去后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谁之想.于是承累朝之培养,既庶且富,相时而动,战以为守,攻以为御,匈奴远道,日以削弱.至于宣,元,成,哀,单于称臣,稽玄而朝,两汉之生灵,并受其福,庙号"世宗",宜哉!
采纳哦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