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始于燕王朱棣对**的反抗,起因于朱棣察觉到自己无法逃脱被削藩的命运。在建文元年(1399年),他先装病,后装疯,但最终在葛诚的密报下被发现。心怀对父皇册立侄子为太孙继位的不满,朱棣在七月起兵反叛明朝**。
朱棣派遣使者入京师金陵,但使者被审讯后*供出异状,朝廷随即下达密旨,命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官属,张信则被捕。张信在与其母亲商议后,将此事告知朱棣。随后,朱棣与姚广孝等筹划举兵,派遣八百勇士潜入府中,等待变故。
在得到朱允炆的密诏后,张昺、谢贵于七月初四包围了燕王府。朱棣假意将官属全部捆缚,请二人进府查验。二人进府后,朱棣派出府内死士将其擒获,并连同叛变的葛诚、卢振一同处决。当夜,朱棣攻下北平九门,控制了北平城。
以《皇明祖训》为依据,朱棣指称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因此被称为“靖难之役”。燕军控制北平后,迅速扩展至通州、蓟州、遵化、永平等地区,北平周围全部扫清。
在随后的战役中,燕军在居庸关、怀来、密云、蓟州等地取得胜利,排除了后顾之忧。为了防止大宁军队偷袭北平,朱棣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被下狱。燕军兵力增至数万。
面对朝廷派来的实力强大的军队,朱棣采取内线作战,迅速攻取北平周边地区,排除了后顾之忧。在真定之战中,朱棣在中秋夜突破南军防线,大败南军。随后,朝廷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替代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对兵法一窍不通。朱棣利用其政令不修、指挥失当等弱点,多次击败南军。在东昌战役中,南军大败,朱棣总结经验,强调不能轻敌和退却,必须奋不顾身打败敌人。
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虽然燕军屡战屡胜,但南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克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仅能守住北平、保定、永平三府。
朱棣决定跃过山东,直趋京城。在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进入山东,越过济南,攻占多个要地,最终在瓜洲渡江,直趋金陵。在金川门,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这场战争历时四年,给明初的社会经济带来较大破坏。尤其在淮以北地区,破坏尤为严重。战争结束后,朱棣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造成数万人惨死。建文帝的真正下落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靖难之役,不仅改变了明朝的政局,也对明朝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战争结束后,社会经济遭受破坏,而朱棣的统治也以残酷的清洗为特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
本文如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添加抖音号:51dongshi(抖音搜索懂视),直接咨询即可。